美国国父约翰·亚当斯曾说:“我必须研究政治和战争,这样,我的孩子,以及他们的孩子,才会拥有研究数学、哲学、商业、绘画、音乐、诗歌、建筑的权利和自由。”然而,在现实中,许多人说:“我不关心政治,我只要能靠自己的本事挣钱就好了。”对此,有位书友在下方写了句神回复:“如果现在我们只关心数学、哲学、商业、绘画、音乐、诗歌和建筑的话,那么我的孩子,以及他们的孩子,就必须得研究政治和战争了。”其实只要认真考察一下真实的世界,我们就不难发现,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资源,其实并非靠市场竞争来分配的:因此,赚钱固然重要,但有没有能凭本事吃饭的市场平台,能不能“站着把钱挣了”,归根结底,还是政治说了算。历史上,诸如胡雪岩、沈万三这样富可敌国的商人,他们的身家财富,在皇权轻飘飘的一句话中,也就灰飞烟灭了。政治并非技术性的知识,而是一门处理人类复杂关系的实践学问,正如政治学者刘军宁,在他的代表作《保守主义》一书中所说,“在人类的社会政治领域,真正的智慧只有一种,那就是实践的智慧。”政治领域的实践智慧,是在无数次的与人互动的过程中,处理各种复杂的场景的棘手问题,才能习得。这种智慧来自经验、来自习俗、更来自传统。因此,政治的智慧需要长时间的积累,门槛极高。一个35岁的技术员或许已经因为年纪太大,而被公司扫地出门,但一个35岁的公务员,只算是一个初出茅庐、甚至“乳臭未干”的小青年。尽管政治实践的门槛很高,政治评论的门槛却很低,只要有一块键盘,坐在家里就可以高谈阔论,指点江山。但他们脱口而出的东西,往往距离政治真相和政治伦理都非常遥远。例如,理解与评价一个政策的利弊,就需要很高的门槛。比如人类历史上很多有转折意义的政策,都是在资源与历史惯性的约束下,既坚守了原则,又与对方交换利益,折冲妥协的结果。而关于政策失败或成功的讨论,在当时,在10年后,甚至是在100年后可能都会有不同的评价。
任何政策的得失成败,永远都是盖棺难定论,他们的利弊,往往在若干年后才能逐渐显示出来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“商鞅变法”“王安石变法”都是这样的典型。思想家马克斯·韦伯曾说:“政治,就是与魔鬼共舞,我们必须用魔鬼的手段,去达成正义的目标。”
政治的特性本身,已经决定了政治的残酷真相——没有最好的政治,只有最不坏的政治。政治,就是用权力来分配利益。人类政府的历史,其实就是一部各种利益不断妥协和交换的历史,比如经济改革,时常有利于一部分人,而损害另一部分人。但也正是在不断的利益妥协和交换中,各种利益才可能获得相对的平衡,不至于整个社会分崩离析。政治中真实的利益,总是被各种方式遮掩隐藏,政治的背后驱动力被放上了无数重的伪装。优秀的政治人物一定是誉满天下,谤满天下。所以评价政治不能只听信某个人、某个群体的一面之词,你的朋友有多爱你,你的敌人就有多恨你。如果一个政治人物没有人骂,那一定是没有做事。中国政法大学的王人博老师,在《1840年以来的中国》一书中总结到,1840年以来,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几位重要人物,比如李鸿章、康有为、梁启超、袁世凯、孙中山,他们做过的事情,讲过的话,在不同的时代,对其的“定论”,常常有天壤之别。这并非政治人物本身变了,而是时代的评价体系变了,胡适曾经就此感慨道:“二十年前,那些老先生们出了死力去驳康有为,我们今日也痛骂康有为。但二十年前的中国,骂康有为太新;二十年后的中国,却骂康有为太旧”我们有权利自由地评论政治,但是我们必须得懂得政治的严肃性、复杂性。政治永远脱离不了历史的语境。政治的评价绕不开事后验证,而事后验证的周期非常长,甚至长达千年,这也正应了那句话,“盖棺难定论”。任何一个理性的人,都不得不承认政治有阴暗、残酷的一面,政治永远离不开利益的博弈。但同时,我们更不能否认政治有阳光、日常的一面。因为,政治不仅仅是利益博弈,更关乎人心向背,关乎道德、正义与信仰。政治并非肩负着追求至善的使命,解决一切人类的一切问题,恰恰相反,政治是为了调节、平衡、节制社会的冲突与矛盾。正如刘军宁老师在他的代表作《保守主义》一书中所说:“任何政治的好坏,其最终的检验尺度是它能为现实中的美好生活创造多少条件,而不是它口头上的许诺多么美好。政治的目的不是普度众生,打造人间天堂,而是磨合出一套正义的、道德的、自由的制度。”如果政治过于注重利益博弈的手段,无视道德、正义与信仰的目的,只会使政治被妖魔化,我们也自然会恐惧政治。这便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:妖魔化政治令人恐惧政治,恐惧政治反过来加剧了对政治的妖魔化。但事实上,一个良性循环的政治环境,不仅在宫廷,更在民间;不仅在市政府,更在菜市场;不仅在夜幕之下,更在太阳之下;不仅是恐怖片,更是肥皂剧;不仅是新闻,更是好声音;政治也并非不可企及,它时刻游走于我们身边,与每个人息息相关。关心政治是人的天性,人关心政治,就如同鱼关心水质——河的水质,关系到每条鱼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,关心水质是每条鱼都应该做的事情。
关心政治也是如此,并非无聊的消遣,也不是功利的应试,更不是强打的鸡血。我们关心政治,是因为它可以决定我们每个人的命运。关不关心政治,更是一个人的良知、学识、诚信、善良和气节的体现。不需要下笔千言,滔滔不绝,哪怕只是转发别人写的关乎道德、正义与信仰的文章和视频,就可以看出这个人趣味、修养、与追求。其实关心政治的人想改变的并非是一己之现状,而是要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。他们见不得穷人被欺压、弱者遭欺凌,他们永远站在正义这一边。在一篇《不关心政治的人,不值得深交》的文章中曾这样写道:女士们不妨以是否关心政治,是否理解政治复杂性,作为择偶的标准之一,跟这样的男人交往,做他的妻子,会非常有安全感;而男士们,如果你身边有女性朋友特别关心社会和政治,更应该给她们点赞。因为这些知识女性成为母亲后,对儿女人格的形成及儿女成人后对社会的责任感,甚至延续种族文明都有着巨大的影响。正确的关心政治,是每个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。正如一位学者所说:“判断一个人是否可靠,就是看他在评论政治时,是否会走极端。”
头脑简单,性格极端的人,大多不能,也不愿意去理解政治的复杂性,他们头脑中充斥了“好坏”、“忠奸”、“善恶”、“左右”的二元思维。如果一个人满嘴说的都是这种大词、空词,这说明他其实还是一个思维僵化,极容易被洗脑的人。这样的人,往往愚昧,麻木,自私,狡黠,懦弱,狭隘,冷漠,无知,恐惧,懒惰,虚伪,逆来顺受,随波逐流,任人宰割,得过且过,人性之弱点瞬间集中暴露无疑。可见,如果关心政治,却不理解政治的逻辑,就会沦为乌合之众,受人蛊惑成为炮灰。所以关心政治不仅是一种意愿,更是一种能力。政治如此复杂,怎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政治的基本框架,并用这些智识完成从“看见”到“看透”的认知升级呢?先知书店诚荐“理解政治的逻辑”系列:包刚升《政治学通识》+刘瑜《可能性的艺术:比较政治学30讲》+邓野《民国的政治逻辑》+任剑涛《政治:韩非四十讲》+王缉思《世界政治的终极目标》。这五本书,分别从政治是什么、如何通过不同国家政治比较的视角建立起观察政治的参照系、近代中国的政治逻辑、中国自秦朝以来政治逻辑的源头、政治到底要追求什么,五个方面,既有具象的现实问题,又有抽象的理论逻辑。长按下图,识别图中的二维码,即可一键购买收藏(含独家书、签名书)。